曾申有,女,中共预备党员,稀土学院稀土工程(应用化学)专业2020级本科生,曾任学校融媒体中心文字记者,小镧学社副社长,现已成功推免至华南理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目前已发表SCI论文2篇,授权国家专利2项;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2次,豪鹏国际奖学金2次;荣获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江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等多项荣誉。
“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果实,更没有坐享其成的收获。”这一直是曾申有的人生信条。迈入大学的那一刻,曾申有的科研之路就逐渐开启。聆听了老师分享的科研故事,让她深刻认识到实践出真知,于是大一就积极加入实验室,将理论转化为成果;科研的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初期样品制备期间便遇到许多问题,她广泛阅读文献,积极和导师沟通,在实验室反复钻研、百折不挠;繁重的课业和实验科研让她倍感压力,但每每想到自己进入实验室的初心,就咬牙坚持、笃行不怠。经过四年的成长,当初那位青涩的大一新生,已经在江理的沃土上收获了满满的荣耀和回忆。
研精覃思,格物致知
2021年6月,曾申有通过层层选拔进入到稀土班。在学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她立志在科研上也要有所收获。入学以来,她始终秉持严谨求实的原则,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合作共赢的精神,不断挖掘未知领域,寻找问题的源头。
大一她便跟随导师进入实验室从事电化学催化方面的研究,自行阅读相关文献了解电化学催化相关知识,系统学习了各类实验仪器的使用,熟练掌握了绿色电催化剂(COF负载Pd)的制备流程,并完成样品的电化学表征,这段经历让她对科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二期间,她奔赴新的目标——进行金属缓蚀剂相关研究,通过稀土掺杂提高碳点缓蚀剂性能以达到延长金属材料使用寿命的目的,经过为期一年半的努力,独立完成Ce掺杂的绿色碳点缓蚀剂的制备和部分相关表征工作。
成功没有捷径,科研更是如此。迄今为止,她已发表SCI论文两篇,授权专利国家2项,正在申请发明专利。“在扎实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独立思考,善于发现,解决问题,付诸实践。”这是曾申有在科研实践中学习到并坚守的信念。
力学笃行,矢志创新
科研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埋首苦行,而是一群人的同频共振。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从最初项目计划书的撰写到各类资料的收集、审核、整理,再到项目的运营宣传,集训过程中,曾申有感受到了来自不同专业背景队友的相互扶持和互相鼓励。“尽管向上的路曲折且痛苦,但是想到能解决铜尾矿对周边乡民带来的危害,为实现美丽乡村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大家都劲往一处使。”曾申有回忆道。
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从未放弃。曾申有与团队一起反复测试和检验,多方调研明晰市场需求,搭起实验室科研与市场应用之间的坚实桥梁,最终团队成功夺得国金,实现了学校在该赛事金奖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团队通过该项目实现了铜尾矿大规模、高掺量替代河砂制备蒸压加气混凝土,打造了“1+10+N”乡村振兴新模式。作为青年学生,她认为要将所学应用于实际,脚踏实地肩负起青年使命。
执笔传声,厚植情怀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在担任小镧学社副社长及学校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期间,曾申有深入校园各处,发现理工风采。对于学校推选出的先进人物,她总是想尽各种办法采访当事人,想让开运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官网的人学习先进事迹。“记者的笔下,是没有情感的横竖撇捺,也是人心间流出的满腔热血。新闻也是客观的,必须通过充实的采访,才能挖掘开运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官网读者想要看到的信息。三分写、七分采。”曾申有这样说道。作为一名学生记者,不仅要有好“笔力”,也要有好“脚力”。她常常跟随团队下乡走访、企业考察,采写新闻报道,凭借着这样一份热爱,曾申有在学习强国、中国新闻网、中国青年网、凤凰网等主流媒体发表稿件十余篇。
室友江雯谈及:“曾申有是一个很有目标、有爱、很坚韧的人,学习中的她严格自律,生活中的她乐观开朗,在各种公益集体活动中也总能找到她的身影。”
“只有坚持的人才可能到达远方成功的彼岸,也只有坚持到底的人才可能书写人生最壮丽的诗篇。”曾申有将继续带着这份坚持,奔赴下一场山海。
(文/刘蒙 图/曾申有 编辑/汤梦莹)